鼎之道、易于行

一个腾讯内部模型:清楚告诉你为何玩不转微博微信

时间:2014-04-30 来源:鼎易科技 浏览:4320

     现在,我们要开始直面一个顽固的“污渍”:
     微信、QQ空间、腾讯微博貌似带来了充沛的社交红利,能令所有人、所有企业获得想要的用户、流量、收入等结果。但现实则是:能够利用好这些平台的其实屈指可数。换成大白话:大多数人和企业,其实都玩不转微博微信。
     什么原因?还是秉持过去的习惯,用数据和图表说话:

 

     这个模型清晰地说明了今天企业的状况。其实,在《从每天6千到20万,微博微信是如何影响APP下载量的》这篇文章(请查询微信号:shejiaohongli 中历史文章),也用了一组数据,来描述这个模型:
     一些内容创造为主的移动应用的数据是这样的:1条UGC原创,平均能收获1次应用内评论+分享,1次应用内转发,5次赞,0.015次分享到各大社交网络(微博、微信),最后形成平均50或500次不等的浏览。但,UGC内容占总激活用户比例是多少呢?才大约1%。(当然,不用类型的应用数据上会有所差异。)
      也就是说,如果你有1000万用户,平均10%日活跃,日活跃中又拿出10%的分享用户(每天占总激活用户的1%前后,这个分享量,包括了浏览用户的分享+原创用户的分享),每天平均只有1万用户帮助你主动分享出来。
      这很好理解:到微博上去搜索一下知名的企业和品牌,一天可见多少内容?相比每天实际的用户数,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。
      需要留意一下的是,这组数据是社交化相当不错的应用数据。广州合作伙伴ShareSDK也汇总了一下后台数据,他是这样说的:10%的日活跃用户分享量算是及格,20%凑合,30%还不错,50%以上就非常棒了。这意味着,每天活跃的用户中,有一半在为自己推广,当然算不错。ShareSDK的数据,和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看到的数据差异,在于:ShareSDK聚焦于无线应用,我们还要兼顾看传统企业、PC网站等。因此,即使对于很多人来说仅算及格的数据,对于传统企业来说,却是高不可攀。
      没错,这个模型就像一个巨大的沙漏,精准地指出了大部分企业无法从微博、微信中获益的关键所在。一句话:没多少人谈论我啊!
      但,同样也是这个模型,揭开如何玩转微博、微信的关键所在。我们换个方式来看它:

 

     在沙漏的上部,用户被层层过滤出来,从全部覆盖的用户,到活跃用户,再到分享用户。分享用户往往就是我们所提及的“大节点”。从这个模型中,我们也窥得“大节点”用户的两个特征:

      1、是活跃用户;
      2、愿意分享、推荐企业及品牌;
      再换句话说,不仅是活跃用户,还要和自己(企业)在一起,是自己(企业)的“脑残粉”、“铁杆粉”。

      这1%的“大节点”分享用户,将内容扩散到自己所在的微博、微信中,又经过他们好朋友们的互动,扩散到了更多用户面前,并实现了进一步的转化,因此将协助企业带来海量的新增用户。构成了沙漏的下一个部分。

      那么,海量是多少?是不可测。一是到底能达到多大?目前看起来还没有天花板,二是显然很多企业有一个过程,需要逐渐走过,因此获得用户和流量也是在从少变多。三是我们不知道这个“海量”会在什么时间点出现,这在过去文章中有过简单提及。

      因此,说到这里,我们就能够再度理解,为何《社交红利》一书里一直反复强调“信任背书”,及“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”这句话了。在5月底将要再度出版的《社交红利》修订版中,我将这个新模型补充了进去。试读修订版内容的过程中,豆瓣的产品经理张卿干脆将之总结为:检验产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,是用户愿不愿意谈论自己。

      社交网络既可以作为用户源泉(红利的来源),也可以作为检验自己产品的试金石。

      在变化后的模型中,由此推导出关键的三种力量:分享力、扩散力、转化力。

      所谓分享力,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/服务的过程中,有多大意愿分享、发布一条信息到自己所在的社交网络(微博、微信、QQ空间)中去。扩散力是指一条信息进入社交网络,进入该用户朋友圈子后,自然产生的转发、评论等扩散行为的能力。

      顺着分享和扩散的路径能够发现,所谓应用社交化,并不是指一定要添加各种社交功能或变成一个大帐号,而是在社交网络中更好地为用户展开服务,由此推动用户在各个社交网络中讨论自己。当信息实现流动和扩散后,则是合作伙伴们都追求的订单转化、注册转化、下载转化等,也就是“转化力”。这考验的是企业运营细节,就不多讨论了。

      那么,分享力和扩散力的来源呢?一是取决于产品和服务是否优质,超越预期,二是可从“信息”、“关系链”、“互动”三个原点中发散出来,三是也有优化可循。背后,我们已经用了一本书《社交红利》来展开,就不在这里进行了。
      聊到这里,我们会发现“顽固污渍”背后的小问题:

      这个沙漏模型的前提,是自己先有一大票用户,才能从微博、微信中淘换来更多用户。(好吧,我们要老实承认下,许多玩得好的企业,多是现有资源的兑现。),那么,如何“无中生有”?于凭空处起高楼?

      这并非没有可能。事实上,我们正在将目光投向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:

      第一,  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,自进入微博、微信那一刹那开始,就引爆了自己的流行,我们将之称为“起点即引爆点”。

      第二,许多合作伙伴(包括诸多传统企业、诸多现有的PC网站、IT企业等)局囿于现有的思维或习惯,及和用户的交流方式等,无法很好转身进入微博、微信。不如跳脱出来,将自己当做是一个新的创业者好了。

联系我们

把你的需求告诉我们,让我们的团队为您服务!

咨询热线

400-905-7771

在线咨询 QQ咨询